半岛·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半岛·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率“红心闪闪”项目办成员赴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捐赠半岛·综合体育并慰问
栏目:半岛·综合体育 发布时间:2023-11-09
 半岛·综合体育云南华坪,重峦叠嶂,谷壑凝绿。日前,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率“红心闪闪”项目办成员一行驱车穿过群山间多且漫长的隧洞,从朗朗白天驶入茫茫夜色,令人不禁感叹当年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国道,只有山间石路土路时人们出行的坎坷与艰辛。跨过夜幕中的金沙江,不久便看到眼下一路华灯,这就是华坪县了。  这里的人热情好客,华坪县副县长林青青早已等候并安排中华慈善总会一行在县城住

  半岛·综合体育云南华坪,重峦叠嶂,谷壑凝绿。日前,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率“红心闪闪”项目办成员一行驱车穿过群山间多且漫长的隧洞,从朗朗白天驶入茫茫夜色,令人不禁感叹当年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国道,只有山间石路土路时人们出行的坎坷与艰辛。跨过夜幕中的金沙江,不久便看到眼下一路华灯,这就是华坪县了。

  这里的人热情好客,华坪县副县长林青青早已等候并安排中华慈善总会一行在县城住下,准备次日一早在华坪女子高中进行捐赠活动。

  这是一场既普通又特殊的捐赠。说其普通,在于它不过是中华慈善总会无数捐赠中的一次。过程既不隆重也不热烈,双方约定不作任何仪式,一切从简从速,就在学校教学楼前,从始至终不过5分钟,参与者不过十数人。但说其特殊,在于这场捐赠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燃灯校长”张桂梅老师和她的孩子们,其中蕴含着中华慈善总会慈善人的浓浓敬意与款款爱心。

  次日,原定上午8时举行的捐赠忽然有了变化——负责联络的华坪县红色文化宣教中心马召美主任接到电线时便在学校门口等候。得到消息,中华慈善总会捐赠慰问组即刻驱车赶往学校。车到校门前,张桂梅老师、华坪县委书记王峥已在那里迎候。张老师依旧还是人们熟悉的样子:一张黝黑、布满皱纹的面孔,一件穿了不知多少年的深色上衣,胸前总是佩戴着闪亮的党徽。当孙达将一束鲜艳的红玫瑰送到面前,张老师由衷露出灿烂的笑容,在华坪清透的阳光下,整个人就像一朵坚定而幸福的玫瑰花。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率“红心闪闪”项目办成员赴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捐赠半岛·综合体育并慰问(图1)

  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左一)向张桂梅老师(右一)献花 李济慈 摄

  捐赠慰问组此次带来的还有科美思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专程捐赠给华坪女高与华坪县区人员密集场所,用于关键时挽救生命之需。

  作为抢救心搏骤停者的“救命神器”,AED已渐为人知。针对高强度工作、学习、运动等易发心脏疾病的人群,其功用尤为重要。最近以来,AED成功救助生命的信息常见于媒体报道。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湖州市菱湖中学等学校均发生过学生突发心搏骤停,由于救治及时最终挽回生命,使人们更加了解了AED的功效与救命之德。然而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10万人配置AED仅为15台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各城市,配置数量虽有不足,但毕竟优于县区乡镇,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中华慈善总会“红心闪闪”AED项目办决定由此切入展开捐赠,于是才有了此次华坪之行。

  这是一次短暂而有意义的捐赠,大家只想尽快将AED送给张桂梅老师和她的孩子们,并教会她们使用方法,再如火种般一传十十传百地普及开来,大家的目的也就达到,然后奔赴下一个目的地进行捐赠。

  当张桂梅老师用贴满伤湿止痛膏的手接过“红心闪闪”AED时,大家不禁油然而生一种心疼的敬意——那是她经年忘我奋斗的一份见证。而张老师的神情则专注在AED上,也不禁对它的精致小巧颇感兴趣。“这么小啊!”“怎么用啊?”她不住地问。“红心闪闪”项目办执行主任李弘扬打开AED,为她逐一讲解功能用法。张老师一边饶有兴致地听着,一边问起关于孩子们培训的事。李弘扬说,厂家技术人员已从广东惠州提前赶来,现在就在现场,接着就会对华坪女高学生和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率“红心闪闪”项目办成员赴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捐赠半岛·综合体育并慰问(图2)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孙达委员提交了《关于推进AED大面积普及与急救联动的提案》,通过媒体传播,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医药卫生与慈善行业的普遍关注。在提案带动下,中华慈善总会适时成立了“红心闪闪”AED项目办公室,全国各地多家爱心企业与慈善组织第一时间作出响应,与中华慈善总会达成战略合作。久心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广东惠州科美思医用仪器公司、维伟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踊跃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AED设备300余台。

  随着慈善物资的落实,捐赠对象被提上议事日程。6月以来,“红心闪闪”项目办已分别向常熟市“全民应急急救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济南市公安系统、北京房山和门头沟洪水受灾地区等捐赠AED设备200余台,全部用于卫生健康城市建设、公安干警身体健康保护和灾后重建工作。

  然而,有一个念头、一张面孔始终萦绕在孙达委员心中,那就是远在云南华坪的张桂梅老师。今年7月10日,在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上,孙达作了题为《学思想、强党性,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与忠诚实践者》的专题讲座,其中特别讲到张桂梅老师的感人事迹,赞其坚强的党性和崇高的品德正是人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证明。讲座充满激情,令人振奋,在民政和慈善系统反响强烈,其讲稿也在8月29日《 人民日报 》理论版刊登。

  “张桂梅老师心里装着党的事业,装着她的所有学生,却唯独没有自己。作为慈善人,我们则应在心里装着她、支持她!”孙达在项目办公会上强调。于是在他的倡议下,向张桂梅老师和华坪女高的捐赠被提上工作日程。经过沟通与函件往来,“红心闪闪”捐赠慰问组终于成行,也了却了大家的一桩夙愿。

  办公室就在教学楼三楼,倒更像一间用教室改造的“展览室”“阅读室”“储藏室”。墙上挂着些书法作品,尽是名人诗句与励志格言。靠墙是一排摆满书籍的书架,多是教材与课外读物,靠近“讲台”“黑板”的地方,2条木制椅凳围住像是拼凑出来的茶几,权作会客待友之用。门总开着,办公室外就是教室。张桂梅说这样好,她只有在学生们中间才感到踏实。时常有老师或工作人员进来见缝插针地向她请示工作,她一边接待客人,一边快速作出安排。

  平时,张桂梅总是和学生们同吃同住,从早到晚陪她们晨读、上课、做操、自习……漫长而艰辛的时光里,她几乎周身是病。她的腿脚已难以支撑每天在教学楼里走上走下,但她却依旧这样每天手抓着楼梯扶手,在教学楼里上上下下。有人曾提议安部电梯,遭到她的反对。理由也简单:没必要为她搞特殊化,否则孩子们会怎样看她?再者,若孩子们连几层楼都不愿爬,那华坪女高的教育意义何在?自此此事再无人提。

  张桂梅对学生食堂和住宿的要求也是一样。她既要照顾好孩子们的生活,让她们吃好住好,又要培养她们不畏困难、不惧艰苦的精神品质。

  马召美介绍说,吃住在校的张老师至今没有自己的房间,始终与学生们住在8人一间的宿舍。张老师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与学生同甘共苦,“打成一片”,其中也有她的管理“诀窍”与教育方法。张老师就是要把她们时刻放在自己“眼皮”底下,以言行作风感染、熏陶她们,进而影响与改变她们。潜移默化中,她们的成绩品德都有了显著提高。

  孙达还与张老师聊起家乡,谈起离家多年在外工作的感受与对家乡山水亲人的思念之情。如今,一心投身华坪大山的张桂梅也只能用思念的方式回到故乡——她再也离不开女儿般的学生们,如同孩子们离不开母亲一样的她。

  1996年8月,承受着爱人离世的悲痛,一身伤痛的张桂梅只想寻个更偏远的地方了却余生,她来到了华坪任教。渐渐地,她从孩子们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这是一条她自己的命运之路,更是一条改变他人的命运之路。她从自己的命运中摸到了改变孩子们命运的门槛,并终成一位“改变命运的命运使者”。

  为了帮助山区困难学生,张桂梅节衣缩食,索性连药也停了。对自己,她要求每天生活费不得超过3元,将省下的钱全部用于困难学生。然而大山里困难孩子太多,这样做终归成效不大。张桂梅开始筹划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以读书阻断大山里由来已久的因缺乏知识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2002年起,她开始四处“化缘”,逢人便讲“我想办一所学校,您能不能支持我?5块、10块,哪怕一两块都行……”当时,许多人将她当成“疯子”“骗子”,遭受了数不清的冷眼和口水。然而,张桂梅身上特有的顽强与坚韧最终成就了事业和孩子们。2008年,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华坪女子高中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专接收来自大山的贫困女孩。她的仁心善举也终于得到回报,华坪女高建校15年来,有2000余位女生考入大学,并先后走上教师、警察、律师、医生等岗位,不仅成为家庭的支柱,更成为社会的栋梁。

  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张桂梅是她们名副其实的“点灯人”。15年来,每天凌晨5点她都会从女生宿舍床上爬起,忍着病痛由宿管员骑车送到教学楼,再一步步从一楼爬到顶楼,将每层楼道的灯光点亮。她说“女孩子胆小,这样她们来晨读会感到安全踏实。”

  对于所有被她感动、为她折服者,张桂梅是个当之无愧的“钢铁人”。骨瘤、风湿、支气管炎、肺气肿……20多种疾病她得了个遍。甚至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也丝毫没有让她败退,反而是在病床上要求预支自己的丧葬费,她要看着自己最后的“收入”用到孩子们身上。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华坪女高的校训,充满了张桂梅的风格。她说:“只要今后孩子们的路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善者通达,达者行善。道路是献给行走者的最好礼物,是给予筑路人的最好嘉许。张桂梅的孩子们走在这样的路上,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光明、充实与坚定。这一切都因为有了张桂梅,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条道路。

  不知不觉中,有人提醒张桂梅学生课间操时间要到了。大家提出请求,都想亲耳聆听一下张老师那闻名遐迩的“集中训话”。马召美主任略有顾虑,悄说张老师讲到兴头上会说些很“硬”的话。这反倒激起了大家的兴趣,都想看看一个做着世间最暖最柔事业的人如何喊出“最硬”的话来。

  教学楼前台阶上,张桂梅站在“刚强、勤敏、宽厚、慈惠、知礼、质朴”的校训下,照例手持那个“经典”的话筒对身着红衣、整齐列队的学生们进行训导。她的讲话朝气蓬勃,抑扬顿挫,就像一个“花木兰”指挥着一大群“小花木兰”在教学楼前喊出震耳欲聋的口号,唱出激昂嘹亮的歌声,跳出节奏激越的舞蹈。张桂梅要孩子们尽情地喊、唱、跳,拿出最大力气,保持最好状态,展示最好的自己。她提着话筒,不停地鼓励孩子们,让大家用跃动的舞步为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注入力量。“跳起来,都跳起来!”“快一点,再快一点!”“不就5分钟吗,坚持!”“还有1分钟,最后30秒……”她挥手击打节拍,脚步也像轻盈起来。那一刻,她给人感觉年轻了许多。

  在华坪女高,红色教育是孩子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从校园上望,高高的山脊上“中国万岁”的巨幅标语横跨天际。校园里回荡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的响亮口号。随处可见的红色墙报、图片、书籍,让红色基因在每一名孩子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吾国万疆,以仁爱,千年不灭的信仰……”《万疆》是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最爱唱的一首歌曲。课间集合要唱,通往考点的路上要唱,走进军营要唱……作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作品,它的旋律早已融入她们每天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中。

  《万疆》唱罢,张桂梅裹满药膏的手又握紧话筒,领唱起《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是属于她那个年代的歌曲,她将它唱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变成了她们的歌曲。张桂梅和学生们合唱着,这位66岁的老人伴着旋律缓行在红色青春队列中。她的脚步变得坚定,她们的眼里有光。是干净、纯真的光,并不会因岁月沧桑而遮蔽、蒙尘。因为它们就来自心底,来自不为风霜雪雨而改变之处。

  课间活动结束,也是将要告别的时间。张桂梅拖着病腿,执意要引远路而来的客人看看校园,看看宽阔漂亮的运动场。就在门前树下,大家做临别的交流。张桂梅久久握住孙达的手,由衷表达着感谢,孙达祝福张桂梅老师保重身体,叮嘱陪同的王峥书记、林青青副县长和县委县政府工作人员,一定要悉心照顾好张老师。因为她是祖国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一座灯塔,是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与未来。今后,中华慈善总会还将与华坪建立起更多联系——山里孩子们参观北京的心愿、开学季的AED培训、与华坪县人民医院的深度合作……这次相见绝不是一次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离开华坪的路上,大家不禁于沉默中梳理着自己的感受,一种更深的敬意油然而生。华坪一行虽然短暂,但大家的所见所感却将长久珍存于心。张桂梅老师多病的身体与强健的精神震撼着、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大家一致表示不虚此行。孙达总结道:“张桂梅老师的慈心大爱改变了许多山里孩子的命运,改变了许多孩子家庭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山乡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也是一位慈善人,一个大写的人。”

  当赠予之手与接受之手紧紧相握,赠予之心与接受之心深深交融,慈善便有了它完整的意义。正是它们的合力改变着世界、创造着美好。